Tuesday, March 25, 2008

我的新習作

近來上載敝博次數每況愈下, 其一原因是我剛開始與中國出版的"新視綫"月刊定期供稿, 首篇文稿刊登於三月號, 今天給上載到其網頁, 以下圖文均轉載自該雜誌:

三藩市The Chronicle Building

淹没四十载破茧重生

美国人有一句话,叫「若墙壁会说话」"If walls could talk",意思是每楝房子都有它的动人故事,若细心发掘,定必会有所得著。在钢墙下委曲求存了四十年的三藩市Chronicle Building,便正好印證了此话。

於2000年被Ritz-Carlton 收购了业权,而得以破茧重生为Ritz-Carlton Club and Residences会所住宅的Chronicle Building,建於1890年,由芝加哥建築师Burnham and Root设计,楼高十层,是美国西岸第一幢摩天大厦。当时三藩市Chronicle报的出版人Michael De Young,决意要在这片被称为「报业金叁角」的地段,兴建比另外两份当地报纸总部更前卫更宏伟的大楼。

结果,De Young高姿态地胜出了。带著浓厚芝加哥建築特色的Chronicle Building,以强悍坚实的外型与典雅含蓄的红砖外墙,让大楼週遭矮出半截的建築物全部都给比下去了。

可惜这风光岁月并不长久,此楼并不是就此便一帆风顺──1905年,一次意外大火烧毁了楼顶的钟楼;1906年的唐山大地震导致部份结构倒塌;1962年,大楼当时的业主为了令这楝褪色的大楼能吸引新的租户,便以金属外墙把大厦重重包裹,大楼内外都被改装得面目全非。大楼在这钢墙及钉子下忍辱了40年,直至2000年被Ritz Carlton集团收购,才有机会衝破围墙,光芒再露。

Ritz Carlton耗资了九千万美元,并聘用了也是来自芝加哥的建築师Charles Bloszies进行改装和加建工程,将原来衝锋陷阵的报业大楼摇身一变为时尚优閒的三藩市Ritz Carlton Club and Residences会所住宅。

建築师Bloszies说,要把Chronicle Building从金属墙中释放出来,其技术上的困难,就等同要将铁达尼号从深海中打捞上来般艰钜。他打趣道,整项工程像是考古研究,多於设计项目。 新大楼的设计,保留原来甚具气派的红砖建築,从街上走过,你根本不会意识到这建築曾被活埋於金属外壳之中,只道它是一所古老优雅的大楼。往上看,原有建築之上,是加建的十多个楼层。由泥土色调的墙,到素净的线条,新楼与旧楼配合得和谐惬意。这其实是建築师的刻意安排。

Bloszies的设计意念是要把新增的部份尽量低调处理,让它看似是大楼的背景,不会跟原有的建築争妍鬥豔。

的确,新建的部份是怎麽样己不重要,San Franciscans最关注的还是Chronicle Building能否再次成为三藩市的地标。毕竟,这跨世纪的历史宝藏,才是真正的主角。

假若墙壁会说话,它可会赞同麽?